山友户外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78|回复: 4

黑龙江抚远、东北大地旅游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2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enter]万里东方极地自驾行  <BR> ——黑龙江抚远、东北大地旅游纪实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者:sagua [/center]  <BR>  <BR> 纪实要点: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摒弃了把旅游当作消费的观念,却把旅游视为投资;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日驾千里高速飞奔(创单日行驶1720 km),3天完成4317 km东征;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3、5000km江山南北大跨越,16天全部行程11179 km;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4、感受东方时空,朝圣东方极地(中国的“麦加”);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5、对东北自然、民族、工业、历史的四大敬仰;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6、感受北国的秋冬交替(秋的深沉与冬的初始),自然节令。  <BR>  <BR> &nbsp;&nbsp;&nbsp;&nbsp;一、序 旅游的激情  <BR> &nbsp;&nbsp;&nbsp;&nbsp;古代,旅行和游历被认为是出门求知和经历磨练的过程。故而,便有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经典感悟,长久流传,并且成为中国文化“知、书、行”的核心内涵。  <BR> &nbsp;&nbsp;&nbsp;&nbsp;古往今来,大凡称得上成功或有所作为的人,大都是经历过周游世界、博览自然、理性自我、感悟未来的人。  <BR> &nbsp;&nbsp;&nbsp;&nbsp;在今天这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性全人类旅游的空前发展;另一方面又滋生出不见得是代表主流积极因素而被过度渲染和夸张、极具误导和诱惑的一种思潮——那就是把旅游与享受类同起来,把它们等同于吃喝玩乐,过度地膨胀了物欲、放纵了惰性,而淡忘了它原有的积极的本义。  <BR> &nbsp;&nbsp;&nbsp;&nbsp;出于对旅游之真谛的自我理解,对潮流的“反叛”,我摒弃了把旅游当作消费的观念。相反,却把旅游视为投资——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接受再教育的投资、是一种人生经验积累的投资。所以,自我定位去实践理性的旅游,也是激情勃发、充满憧憬、寄托希望的旅游。每次出行,都是事前心怀激荡,过后获益良多。  <BR> &nbsp;&nbsp;&nbsp;&nbsp;今年,是我个人旅游最具典型象征的一年、感受颇为深刻的一年。  <BR> &nbsp;&nbsp;&nbsp;&nbsp;继年初的黑龙江漠河冬游(写有游记《“北极”的冬天不太冷》)之后,便萌发了要游遍中国“东、南、西、北”的想法。3月份,又实现了对中国大陆南极——广东湛江徐闻灯角楼的造访。而这次,则体验了万里东方极地自驾行,再次写下了个人旅游的新篇章,既充实了见闻知识,又丰富了人生经历。  <BR>  <BR> &nbsp;&nbsp;&nbsp;&nbsp;二、此次旅游的主题与收获  <BR> &nbsp;&nbsp;&nbsp;&nbsp;出行之前,所设定的预案,主要的感受项目及思考命题是:  <BR> &nbsp;&nbsp;&nbsp;&nbsp;1、东方极地的自然风光(中国大陆的东方极点,小兴安岭的山地林区、地质地貌,三江汇流);  <BR> &nbsp;&nbsp;&nbsp;&nbsp;2、千里国境线(中俄、中朝的国境边界,国家地缘,追溯国家关系的历史和今天);  <BR> &nbsp;&nbsp;&nbsp;&nbsp;3、东北大平原的黑土地,“北大荒”的围垦开发,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东北大工业的历史与今天,人杰地灵;  <BR> &nbsp;&nbsp;&nbsp;&nbsp;4、北国少数民族(满、朝鲜、鲜卑、赫哲等)民族风情、文化现状、历史遗产;  <BR> &nbsp;&nbsp;&nbsp;&nbsp;5、北国的秋冬交替(秋的深沉与冬的初始),自然节令,气象万物,还有重要的湿地生态自然环境;  <BR> &nbsp;&nbsp;&nbsp;&nbsp;6、日驾千里(km)的高速飞奔,5000km江山的南北大跨越。  <BR>  <BR> &nbsp;&nbsp;&nbsp;&nbsp;实际旅游的过程,完全实践了这6项命题的感受与体会,连同其它方方面面的经历与积累,心怀满盈。  <BR> &nbsp;&nbsp;&nbsp;&nbsp;自我概括,此次旅游的特征(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要求并努力去实践):以哲人的理念去思考与收获;以学者的兴趣去观察与发现;以游者的好动去猎奇、体验冒险;以军人的行为作风出行起居;以经济学的成本观念去把握旅行的机会成本和货币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边际效益。  <BR> &nbsp;&nbsp;&nbsp;&nbsp;历时16天,全程11179km,在中国交通的大动脉——京珠及京哈等高速公路上,从南到北,再从北到南,象一颗血红素粒子,来回滚动了一趟。自认为是一次对国家主要交通干道的大检验;是对南北5000km江山国家地理自然风情的大考察;也是对我自已驾车技术、意志力、旅游能力的大检验;最后是对我的宝驾——捷达汽车质量的大检验。  <BR>  <BR> &nbsp;&nbsp;&nbsp;&nbsp;三、旅行纪实  <BR> &nbsp;&nbsp;&nbsp;&nbsp;第1天(11月10日),万里之行、始于轮下  <BR> &nbsp;&nbsp;&nbsp;&nbsp;首发日,下午16:40时启程,晚间24:00时到达长沙南。  <BR> 深圳(广深高速165km)——广州(京珠高速601km)——长沙南。单日行程766km。  <BR> &nbsp;&nbsp;&nbsp;&nbsp;当天气象:室内25℃,户外30℃;天微阴,略有阳光。  <BR>  <BR> &nbsp;&nbsp;&nbsp;&nbsp;中国,被公认为是世界的东方;黑龙江抚远的乌苏,又是东方之国的东方极地。身为东方人,我怀着朝圣的心态,去拜访中国的“麦加”。  <BR> &nbsp;&nbsp;&nbsp;&nbsp;年初萌发了要象征性地走遍中国大陆“东南西北”的想法;到8月底,完整的计划已成然于胸。  <BR> &nbsp;&nbsp;&nbsp;&nbsp;这阵子,安排上年休,剩余的假期连同夹带的双休日,共有18天,可以去实现心中的夙愿。由于种种原因,约伴未果,最终依然是单人独驾、勇往直前。  <BR> &nbsp;&nbsp;&nbsp;&nbsp;从制订行程计划的那时起,内心深处的一个港湾,就已经荡漾起激动的波澜。这毕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具有突破性、又极具象征意义的重大旅游(过往的记录是:单人独驾6300km,《驱车万里、感受高原》的云南之行)。愈接近实施的日期,就愈是兴奋,那种企盼就更为迫切;直至启程,心理的兴奋点,达到高潮。  <BR> &nbsp;&nbsp;&nbsp;&nbsp;我的实际假期应该是明天才开始,因为以往自觉的工作加班加点,单位同意给我一点休假的补加时。把当天的工作事项做完,后响午就启程上路。  <BR> &nbsp;&nbsp;&nbsp;&nbsp;万里行程的计划,每一个小时,甚至每刻每分,都显得光阴宝贵。因此,在我的旅行时间控制表里,经常是以10分钟为度量单位,也就有了以军人的行为作风来出行起居。  <BR>  <BR> &nbsp;&nbsp;&nbsp;&nbsp;此前的准备事项,包括了咨询长春捷达汽车总厂关于车辆远途长时间行驶,从南方亚热带到北方寒带,冬季汽车使用及保养的相关技术问题;还咨询了黑龙江、佳木斯、同江等城市旅游局,关于当地边境旅游证件、少数民族风情、冬季旅游时令等细节;又上互联网查询近期天气预报、地区道路交通等信息;一应准备,完整而周全。  <BR> &nbsp;&nbsp;&nbsp;&nbsp;遵从汽车总厂的技术指导,到定点维修站对车辆进行了全面检查和保养;换好以零下30度抗寒要求的冷冻液;至于防冻机油,被告知可以开车去到北京或更北的地区,届时再更换。  <BR> &nbsp;&nbsp;&nbsp;&nbsp;另外,对自我身体运动体能的配套训练,如登高50层高楼、骑车郊游50—100km等等,把全身运动机理充分激活(旅游,实际上也是高强度体能运动的一种方式)。最后,提前2天的晚上早入睡、多睡眠、养精蓄锐。  <BR> &nbsp;&nbsp;&nbsp;&nbsp;所有的这些,都为远行出门旅游提供了条件准备和完美保障。  <BR> &nbsp;&nbsp;&nbsp;&nbsp;临行前,从超市里采购的速溶麦片、饼干、八宝粥等速食品和物件,为全程的高效快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BR> &nbsp;&nbsp;&nbsp;&nbsp;万事俱备,开拔上路!  <BR>  <BR> &nbsp;&nbsp;&nbsp;&nbsp;心中揣着一团火,四轮生风,高速飞奔。120km/H的道路限速,跑到顶。兼程赶路,在驾驶操作上,绝对安全第一;打醒十二分精神,不可丝毫马虎大意,更不敢鲁莽驾驶。  <BR> &nbsp;&nbsp;&nbsp;&nbsp;车到东莞新塘,距广深高速广州收费站约10余km,就要注意右出岔道,往韶关方向。  <BR> &nbsp;&nbsp;&nbsp;&nbsp;京珠高速与广州新机场高速的岔道口,是第二个需要倍加留意的地方。岔出山边右转弯道,才接上京珠高速;而直行则是去广州新机场。尽管有很明确的路牌标志,被邻近的大货柜车身一遮档,加上车速快,一个不经意没看到那个路牌,越过了岔道口。一晃眼发现路旁一辆挂湖北车牌的吉普车一闪一闪亮着故障灯在缓慢倒车,凭以往的印象,冷不然意识到已经驶过了那个重要的岔道口。跟着一连串的减速、靠边、停车、确认道路,再同样打亮故障灯,小心翼翼地倒车。当走回正道时,就多花费了我近20分钟。  <BR> &nbsp;&nbsp;&nbsp;&nbsp;上了京珠高速,不用再担心什么岔道,可以尽管放心往前开。  <BR>  <BR> &nbsp;&nbsp;&nbsp;&nbsp;路漫漫、野茫茫,一条大道向北方。  <BR> &nbsp;&nbsp;&nbsp;&nbsp;7个多小时的连续驾车,除了给汽车加油,作短暂不超过10分钟的停顿之外,没有任何间歇。晚餐,边开车边干啃20余块饼干,就算打发了事(以后的行程,常常如此)。  <BR> &nbsp;&nbsp;&nbsp;&nbsp;长时间,超强度的驾驶,又是夜晚行车,本能的生理条件终究会产生倦意。我用自已的经验方式,借助于车座音乐的效应,自我清醒,自我激励。  <BR> &nbsp;&nbsp;&nbsp;&nbsp;出发前,精心设计准备好了与整个旅程相匹配的背景音乐。《命运》给了我力量;《英雄》给了我激昂;《田园》给了我轻松愉悦;《胜利》给了我欢欣鼓舞;《悲怆》则给了我悲壮;《新世界》告诉我不断去发现;《安魂曲》、《创世纪》给了我宗教的启迪;《1812序曲》、《列宁格勒》、《战争安魂曲》给了我对战争之神的敬重与思考……。整个行程,不停地播放所喜好的各类交响乐、轻音乐、大合唱,就象在参加一个盛大而持久的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音乐会。将功放音量调高到60分贝以上,强劲的音响效果在车厢内小空间范围回旋震荡,形成对每一个头皮细胞的猛烈冲击,使我清醒与振作。  <BR>  <BR> &nbsp;&nbsp;&nbsp;&nbsp;在衡山区段,遇着一阵急风骤雨。半个多钟头时间,车前灯照射下的雨点,犹如万箭发射而来。令我惊叹的是,那雨点简直就是横直飞来的,根本不象是从天上掉落下来;黑夜里横直而来的密集雨点,划出了无数条集束弹道;那个密匝,击打在挡风玻璃上,发出劈劈啪啪的爆响。四、五十分钟之后,不知是雨停了?还是我的飞车驶出了降雨带?终归是老天爷降雨的鞭子,再也不击打我了。  <BR> &nbsp;&nbsp;&nbsp;&nbsp;雨后的午夜,格外静谧;也尽显秋凉。7个多小时飞车766km,为明日的行程大大减负。是夜,选定在长沙南高速公路生活服务区驻脚留宿。  <BR>  <BR> &nbsp;&nbsp;&nbsp;&nbsp;第2天(11月11日),越长江跨黄河、千里江山一日行  <BR> &nbsp;&nbsp;&nbsp;&nbsp;长沙南(京珠高速1592km)——北京。单日行程1592km。  <BR> &nbsp;&nbsp;&nbsp;&nbsp;由于心里惦记着这一路所需行驶的漫漫路程,没等设定的闹铃响,自觉的生物钟就使我勤快早起。稍事洗漱、整理行装,简单地喝了一杯速溶麦片权当早餐,办理完退房手续,7点正就点火启程,继续北上。  <BR> &nbsp;&nbsp;&nbsp;&nbsp;预知此次是换季时节的出行,为了增强对季节变化的感受,特意携带了一个温度计,以量度每日的差温。当天气象:室内19℃,户外14℃;细雨转阴,多云。  <BR>  <BR> &nbsp;&nbsp;&nbsp;&nbsp;长沙到武汉的路牌标示里程有300多km远。这段区间,几乎全是雾霭;好在不算浓厚,能见度尚可,不影响我的正常驾驶。  <BR> &nbsp;&nbsp;&nbsp;&nbsp;今日行程的持续阴天,让我回想起出发之前所关注到的近期气象报告,果然是差不多全国性的天阴转冷。昨晚衡山的那场暴雨,加上今日的烟雨迷濛,印证了长江流域有降雨的解说。几个钟头过后,虽天色渐渐清晰,雨雾消失,但仍然是阴天多云。实地感受了千里江山的气候关联与变化。  <BR>  <BR> &nbsp;&nbsp;&nbsp;&nbsp;京珠高速,是国家最重要的一条公路交通大动脉,全程2500km;道路等级高,顺直宽敞而平坦;加上眼下又是秋末冬初的平常日,属于公路交通的淡季,路上跑的车辆不多。这些,都为我的兼程赶路提供了便利。于是,认真体会了一把风驰电掣、快速飞奔的驾车乐趣。130—140km/H,成了我的“巡航”速度;还尝试过以160—170km/H去感受高速驾驶。但是发现3个小时下来,一箱油(约40公升)才跑了390km;相当一部分的动力,被高速冲击的空气阻力所抵消,油耗和车损(折旧)都过大,而时间节约的成效并不十分明显,不符合经济原则,亦不太安全。还是保持“巡航”速度为佳。  <BR> &nbsp;&nbsp;&nbsp;&nbsp;曾经历过行车100km未踩过一脚刹车,那才是驾车的畅顺,爽!这在我近20年的车龄中,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强烈的惬意。  <BR> &nbsp;&nbsp;&nbsp;&nbsp;2000多km(含昨日路程),从南到北,一路上是逆坡逆风而行。国家地理是北高南低,时令季节又是刮起北风、寒流南下;此行,有如在奔上“高坡”,去拥抱冬季。  <BR> &nbsp;&nbsp;&nbsp;&nbsp;新奇的发现:河南境内信阳地区的许多山地坡道,多有交通标志告知此处的上下行方向、坡度斜率(××度)和坡长距离(××km)。这种标示,别地未见。  <BR> &nbsp;&nbsp;&nbsp;&nbsp;不知不觉,穿越了长江,跨过了黄河。一天驶过5个省区(湘、鄂、豫、翼、京),破纪录,单日飞驰1592 km。  <BR>  <BR> &nbsp;&nbsp;&nbsp;&nbsp;视象之中,长江以南是一派郁郁葱葱、四季如春。长江以北,显现出秋的深沉:公路两沿,排列整齐高大的梧桐树,枝叶已经干枯;原野和山地的各种草被和植树,尽显金黄和红褐的色彩。广袤的江河平原,秋收过后,许多农田仍未翻耕;地里,留下成片成片的麦秸、高梁秆、玉米楂。农民兄弟开始了他们四季轮作的冬闲。  <BR> &nbsp;&nbsp;&nbsp;&nbsp;黄河的枯水期,几乎完全断流;1km宽阔的河床,黄土裸露,显现沧凉。  <BR> 华北大平原的土地,郊野田园种下了许多冬小麦;细茸茸的嫩苗,略呈盎然,给秋冬的时令景观,涂抹了淡淡的绿色。  <BR>  <BR> &nbsp;&nbsp;&nbsp;&nbsp;10个小时不间断地开车,傍晚时节已进至石家庄附近。到了这个时候,真感觉到肚子饿了,人也累了。  <BR> &nbsp;&nbsp;&nbsp;&nbsp;哎,如今的高速公路,平均40—50km就配套建有服务区,全套提供了加油、修车、餐饮、购物、住宿等综合服务,方便至极。河北地区,更是对这些服务区通过有关机构部门和一定的方式进行等级评定,有二星级、三星级、甚至四星级的服务区。  <BR> &nbsp;&nbsp;&nbsp;&nbsp;一路上,我享受了许多方便服务,兑现了旅行计划时所设想的——在数千km兼程行进中,完全不下高速公路;一应的吃喝拉撒住,全在生活服务区内解决。而且,那里的服务种类齐全,价格实惠。有几块钱的快餐;有十几、二十几元的自助餐。住房的最低标准为15元/床;中等的30—50元/床,高档的去到80—120元/床。丰俭由人,自由选择。这种方式,非常地适合我,最佳的受益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节省行程。象长沙、北京、哈尔滨等等,这些大城市,都不是我此行的目标地,完全没有必要仅仅为了旅行的生活需要——为了吃一顿饭、睡一晚觉,而耗费大量的时间进出这些城市(平均估算,每进出一个大城市,要小半天的时间)。实际上,它们的存在,只是我此次行程地图坐标的一个符号而已。  <BR>  <BR> &nbsp;&nbsp;&nbsp;&nbsp;石家庄至北京的区段道路不太好走。一则,京石高速是中国早期的高速公路之一,已有近20年路龄,道路老化和先天性规格落后;二则,石家庄与北京、以及天津,三大都市相对密集,更因为北京作为国都的影响效力,客货车流皆具有超常的流量。这300km,几乎是车流不息,并且车水马龙,交通相当繁忙。我以超水平发挥的驾驶技术,用接近100km/H的时速,穿梭超越于车龙之中。  <BR> &nbsp;&nbsp;&nbsp;&nbsp;距京城50km,是北京的外围收费站;侧旁有一个生活服务区。此时已经是晚间10点过后,正打算今夜在此落脚,偶然发现这里又是办理《进京证》的其中一个点。原本没有打算进入北京市区,但近在眼前,如此方便;而且说不定回程的时候会改变主意又想进京;甚至因一时差着走错道,误入北京市区;再细想,就算是为了作个纪念也值得。于是,就前往工作亭的窗口。那儿还亮着灯,两位工作人员仍在为进京的外地车辆办证。那位年长的带班,告诉我“如果不进入北京的四环(含)以内,不必办证”;要办,则无需任何手续,只要验看并电脑登记一下行驶证,就可以打印出一张从实时起至一个月内有效的《进京证》,办证免费。不消一会儿功夫,我就办妥(后来,果然只成了纪念品)。  <BR> 由长沙开出的时候,气温十几度,我还是身着单衣单裤;一路北上,气温渐低,北京地区则估计5℃左右。尽管路上加油时,披上了一件夹克,但此时还是感到几分寒冷,以至于瑟瑟发抖,擅抖了一刻钟;赶紧回车内从背包里取出衣物,加穿着装,度过寒关。  <BR> &nbsp;&nbsp;&nbsp;&nbsp;发现该处住宿不合适,我绕过北京东南30km之外,去到京沈高速公路入口处的那个服务区安顿歇息。  <BR>  <BR> &nbsp;&nbsp;&nbsp;&nbsp;第3天(11月12日),越过长城山海关,穿梭于东北大平原腹地;日夜兼程北国之都——哈尔滨  <BR> &nbsp;&nbsp;&nbsp;&nbsp;北京(京沈高速660km)——沈阳(沈哈高速486km)——哈尔滨。单日行程1146km。  <BR> &nbsp;&nbsp;&nbsp;&nbsp;当天气象:室内14℃,户外8℃;晴转阴。  <BR> &nbsp;&nbsp;&nbsp;&nbsp;昨夜畏寒,小小地闹了一点肚子,庆幸好在没有患上感冒。午夜住宿时,已觉疲惫,加上畏寒,和衣倒床便睡。还好,6个小时的睡眠,完全恢复了精力。6点钟光景,又是自动地警醒;30分钟之后,再度开拔,向沈阳挺进。  <BR>  <BR> &nbsp;&nbsp;&nbsp;&nbsp;京沈高速,新建成使用没几年,单向4车道,更是宽畅而通达。  <BR> &nbsp;&nbsp;&nbsp;&nbsp;天地景观,似乎深秋与初冬就在这里交替。天空是那样的湛蓝,阳光是那样的绚丽。寒风微微地吹,树儿轻轻地摇。田间地野,留有未完全消融的薄雪。朝阳,把那一排排整齐而粗壮的白杨树树干的身影,投射到路面上,斑驳交错。  <BR> &nbsp;&nbsp;&nbsp;&nbsp;一路东行,200余km之后,便东出山海关,越过长城的龙口、驶入东北大地。  <BR>  <BR> &nbsp;&nbsp;&nbsp;&nbsp;辽宁省区段,安装有不少电子告示横牌,预告当日的天气温度。越往北,气温越低;那数据从8℃、3℃到-1℃,甚至更低。  <BR> &nbsp;&nbsp;&nbsp;&nbsp;在沈阳的外环高速公路入口,发现了一种新的“就业人员”:一些当地游民,手持“引路”字牌,专门为外地的过往司机带路,引导他们行驶快捷近便的行车路线,避免在城市路网中既耗时又费钱,他们从中收取一点劳务报酬。这在大城市挺实用,又开辟了一种新的“就业”门路。真正是“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劳务”。后来,在长春、哈尔滨也见到有相同情景。  <BR> &nbsp;&nbsp;&nbsp;&nbsp;吉林的四平,是辽、吉两省的交界处;但见一大队武装军警,戒备森严地在严查所有的过往车辆,据说是在执行任务缉拿案犯。凑巧的是,8年前我曾经驾车路过四平,也是遇着与今日完全相同的情形,跷蹊的是怎么就那么巧?四平的治安如此糟糕?  <BR> &nbsp;&nbsp;&nbsp;&nbsp;这阵子是下午的3点。见军警检查站近旁,有一家汽车修理厂,乘方便就在那儿买了一罐冬季机油,让修车师傅给我换上。修理厂只有一个工人在干活;之前,已经忙开了正给一辆大货车修理后车轮;等他干完了那单活计,再来给我更换机油,整整花费了一个小时。  <BR> &nbsp;&nbsp;&nbsp;&nbsp;重新上路,4点钟光景,夕阳已完全下山,天色很快就黑了下去,北方冬季的夜晚就是来得早。  <BR>  <BR> &nbsp;&nbsp;&nbsp;&nbsp;高速公路横牌的电子显示屏打出了一句令我揪心的话语,“提醒驾车司机防止道路冰冻”。这次出游之前,我专门收看过关于汽车在冬季冰冻道路上安全行驶及交通意外的专辑影视节目,那些灾难现象,触目惊心,令我记忆犹新。见到这一行警示语句,顿时的驾车操作,收敛规矩了许多。  <BR> &nbsp;&nbsp;&nbsp;&nbsp;长春到哈尔滨的200km路程,虽然完全是高速公路,但夜行车灯照射下的地面仍有残留积雪,令我丝毫不敢造次,车速只能开到60—70km/H。只有遇到路况熟悉、大胆超越了我的当地车辆,才敢跟车快跑一阵。潜意识里,又不敢完全依赖他人,自己的安全只能掌控在自己手中;再快,都有个度的把握,需要自个的心态确切感到踏实。  <BR> &nbsp;&nbsp;&nbsp;&nbsp;夜里9点,到达哈尔滨外围高速公路服务区,就在那儿落住。  <BR>  <BR> &nbsp;&nbsp;&nbsp;&nbsp;第4天(11月13日),奔赴终极目标——东方极地(东方第一县——抚远)  <BR> &nbsp;&nbsp;&nbsp;&nbsp;哈尔滨(哈佳高速325km)——佳木斯(高速公路90km)——集贤(快速干道398km)——抚远。单日行程813km。  <BR> &nbsp;&nbsp;&nbsp;&nbsp;当天气象:室内14℃,户外-6℃;全日晴天。  <BR> &nbsp;&nbsp;&nbsp;&nbsp;昨晚睡得早,睡得香,精力恢复得格外充沛。一想到今天就要实现抵达东方极地,全天的心情格外振奋。  <BR>  <BR> &nbsp;&nbsp;&nbsp;&nbsp;我的坐驾停放在户外,经过一宿的冰冻,冷透了。今天是正式检验前阵子所做过的一系列车辆防冻措施,是否有效。  <BR> &nbsp;&nbsp;&nbsp;&nbsp;怀着几分忐忑的心情,开始给车子点火。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还是失败。这时,我的心有点悬了起来,祈求千万要启动着火。第四次点火发动,随着轰然一声响,终于启动成功。证明之前所做的防冻措施,妥当有效。  <BR> 启动运转3分钟,再打开暖气给车厢里供暖;还要让热风吹暖挡风玻璃,融化那儿以及后视镜上粘附的冰雪。不敢贸然开启雨刮去清除挡风玻璃上的冰雪,提防雨刮条被冻住受拉伤。许多操作细节,均要顾及冰雪冬季的特点。花了10分钟,才完成冬季启动车辆的全过程。  <BR> &nbsp;&nbsp;&nbsp;&nbsp;挂档,缓缓地慢行一阵,让座车运行的各个部位机件,都“关节”活络起来。同时,用点刹方式检查刹车的防寒制动效果。听见点刹时,机件喀喀喀地微响,怀疑是冰碴填塞了刹车片或其它机件的缝隙。慢行远一些,多点刹几次,直到咯喀咯声响现象消除,才敢正常驾驶。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黑龙江抚远、东北大地旅游纪实

大白日,路况清晰,坦然驾驶。不象昨晚摸黑开车,不知道路的根底,担惊受怕。  <BR> &nbsp;&nbsp;&nbsp;&nbsp;高速公路路面,有一层很薄的水汽冰渣,但不至于对行车安全构成大的危险。冬日,晴空万里。太阳越升越高,阳光绚丽;气温回升,路面的薄冰逐渐被蒸发消融掉。适应了这种路况,驾车速度复又加快,再去到路标上限车速。  <BR> 不管怎样开车,冬季路面能见度距离更要扩展到300—500米以上。当以100多km/H飞奔时,100米的距离,3秒钟便“飞”了过去;300米的距离,也就只需10秒钟。因此,需留下足够的缓冲。更要提防坡道、弯路、道口等特殊路况。要严格判断清楚路面上确实是没有结冰;一旦发现有结冰,或无法判明,都必须减速,直至安全控制,谨慎行驶。  <BR> &nbsp;&nbsp;&nbsp;&nbsp;真正全封闭的标准高速公路,从哈尔滨通行到佳木斯再往东70km的集贤。之后,去抚远的398km,全是快速干道。  <BR>  <BR> &nbsp;&nbsp;&nbsp;&nbsp;东北大平原,是一望无际的黑土地。在平展展的原野上,快速干道就象一条白练,在大地上飘卷着,伸向东方极地。  <BR> &nbsp;&nbsp;&nbsp;&nbsp;富锦,被称作黑龙江的粮都。这一带,盛产小麦、高梁、玉米和大豆。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黑土平原,天与地相接。  <BR> &nbsp;&nbsp;&nbsp;&nbsp;路旁,尽是无数被翻耕过的农田。翻犁过后的耕印,象是把整个大地梳理了一番。冬日照晒着那黑油油的沃土,使土质更加疏松,有利于来年作物的丰产。原野里,随便的一块土地,几十亩、一百亩,已经算是小的了;大到上千亩。据说,最大的一块“地王”,竟有8000亩。  <BR> &nbsp;&nbsp;&nbsp;&nbsp;残存的白雪,填铺了被翻耕出来的沟沟垅垅;黑与白相间,分外鲜明。  <BR> &nbsp;&nbsp;&nbsp;&nbsp;农业机械综合收割后,留下许多麦秸、玉米秸;有的被切成草碎,有的被扎成草捆,铺展在广阔的田野上。一些耕农,将草秸点火燃烧,让它化作灰烬,权当给土地施肥。  <BR> &nbsp;&nbsp;&nbsp;&nbsp;运粮车,在各处农庄收购粮豆,集中装运到仓储中心或粮食加工地。  <BR> &nbsp;&nbsp;&nbsp;&nbsp;沿途所见,一派北国初冬的田园景象。车厢里播放着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耳聆目曘,更勾起了我心底深处那一股股土地情结和浓浓的乡情。  <BR>  <BR> &nbsp;&nbsp;&nbsp;&nbsp;下午4点,天色已全然漆黑;终于以3天半(若精确计算,实际只是3天)的时间,完成了4317km的“东征”,抵达东方第一县——抚远。  <BR> &nbsp;&nbsp;&nbsp;&nbsp;先行驾着车巡游这个中国的东方之城。城区是一个边长约2km的方阵,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人口不足10万。县城的入口处建立了一个大型的门牌,上书“东方第一县”。城市主要街道、商业建筑、市政设施、民居小区等等的建筑特色,多具有俄罗斯风格。  <BR> &nbsp;&nbsp;&nbsp;&nbsp;抚远的旅游开发,仅是近这二、三年的事,比不上漠河北极村开发得早、唱得响。冬季的冰雪文化,没能在这里展开;东方极地、东方第一缕曙光的乐章,才刚刚弹响。  <BR> &nbsp;&nbsp;&nbsp;&nbsp;选定在天阳宾馆住宿。店主是一位本地的中年人;经他介绍,去赫哲族风情酒家观览了那儿的赫哲风情艺术,品尝了当地的兔子鱼、百粒汤;回到宾馆,再与他交流南来北往的见闻。他告诉了我关于抚远水道、黑瞎子岛等许多本土风情和传说。  <BR>  <BR> &nbsp;&nbsp;&nbsp;&nbsp;第5天(11月14日),感受东方时空,朝圣东方极地  <BR> &nbsp;&nbsp;&nbsp;&nbsp;景仰海军英雄碑,顺访乡村教堂,观览街津口风光;接触赫哲民族文化。  <BR> 抚远周边(乡道100km +快速干道164km)——同江(快速干道177km)——集贤(高速公路90km)——佳木斯。单日行程531km。  <BR> &nbsp;&nbsp;&nbsp;&nbsp;昨天,在往东方极地前行的路上,脑子就不停地转圈子:总想要做一点什么事情来纪念此次的东极之行,毕竟这样的机会,人生难得。  <BR>  <BR> &nbsp;&nbsp;&nbsp;&nbsp;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起个大早,去迎接那东方极地的第一缕阳光。  <BR> &nbsp;&nbsp;&nbsp;&nbsp;5:30时就早早醒来,此时的东极,天已放亮。远处的雄鸡,鸣啼报晓。  <BR> 量得室内供暖条件下的气温是22℃,户外为-8℃。经过一番认真的防寒穿戴,就出门。宾馆的两道门均未上锁,用不着去打扰店主人一家。  <BR> &nbsp;&nbsp;&nbsp;&nbsp;出得门外,天已大亮。北方的冬季,天黑得早,天亮得也早。晨光下,城市渐渐从沉睡中苏醒。早先半个月前下的那些雪,经过这段时期的天气转暖,已大部分消融,城市的地面全无积雪。但-8℃的气温,空气依旧凛冽。  <BR> &nbsp;&nbsp;&nbsp;&nbsp;早起出门的行人,个个衣着严实,行走匆匆。路过的公交班车(中巴),使用高音喇叭,不停地报站兼吆喝卖座;过往的士,又频频鸣笛招客;给宁静的清晨带来不和谐。  <BR> &nbsp;&nbsp;&nbsp;&nbsp;初来乍到,事前未预先物色好观日出的具体地点(算是昨晚的疏忽)。临时登上几座楼宇,要不就是没有平顶楼台——这才发现,许多楼顶都建成了坡屋面,估计是为了防积雪;要不就是楼顶被利用安装了太阳能热能板;再有的方位不佳。三几个周遭下来,已没有更多的时间容我去选择位置居高观日了。遂改变主意,顺着街道,朝不远处县城最大的中心广场(客运站)走去;那儿的开阔地形视野好;再找到一处商业楼宇的梯阶高台,这儿也是观东方日出的尚好之处。  <BR> &nbsp;&nbsp;&nbsp;&nbsp;此时,天际淡蓝,广庭无云。广场东部的远方,是一片郊野;再远,是一排无名的山脉,黑灰灰的山影。问了几个出入商厦和路边的行人,居然没人能说得出那排小山的名称。七旬老妪说,那本身就是无名山;中年人给我的回答是“那就叫石头山吧”;我自己心想,把它权当“东山”好了。  <BR> &nbsp;&nbsp;&nbsp;&nbsp;6:20时,是日出东方的时刻。在一片彩色的云霞中,一轮红日喷礴而之。就在那一刻,霞光四射、金辉闪耀。朝阳,从我的“东山”顶上冉冉升起。  <BR> 太阳,为我们的世界带来光明,缔造了生命。他赋予我们一切,给我们创造了理想。  <BR> &nbsp;&nbsp;&nbsp;&nbsp;目睹着中国大陆东方极地升起的太阳,我尽情地拥抱他。向着太阳深深地敬个礼,心底唱起了太阳的颂歌。不远4000多km,长途跋涉,来到这东方极地,深切地感受到所身临的东方时空,满心欢喜,心存感激。  <BR>  <BR> &nbsp;&nbsp;&nbsp;&nbsp;看完东方日出,再去游转清早的县城,东方第一县的完整轮廓清晰地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BR> &nbsp;&nbsp;&nbsp;&nbsp;回宾馆收拾行装,取车,展开我的旅游项目。这一次点火着车,要比昨天容易。在以后的多个日子里,冬季0℃——-10℃,正常的状况:第一次打火是给启动机预热,第二次打火,发动机就启动成功。  <BR> &nbsp;&nbsp;&nbsp;&nbsp;今天计划要做的第二件事,是等到单位营业时间,前往邮局分别给亲朋好友,也给自己,寄送名信片,以作证明,以资纪念。  <BR>  <BR> &nbsp;&nbsp;&nbsp;&nbsp;要做的第三件事,依次逐项展开,实现计划旅程的项目内容。  <BR> &nbsp;&nbsp;&nbsp;&nbsp;昨晚已探听好,就近的苏联海军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在城区西南2km处。该纪念碑是以前苏联纪念英雄的格律而建成。碑体的底座与主体,以及周边的其它构造,都选用白色花岗岩;在造型上,使用了多层次重叠堆垒的方形柱体,立体感很强,具有欧洲纪念性构筑物的典型风格。顶部,硕大的红五星,是一种理想信念的象征。纪念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作战(据说是在抚远打响的第一枪),在乌苏里江江面和江畔陆地的战斗中,苏联海军作战部队牺牲了数十人。  <BR> &nbsp;&nbsp;&nbsp;&nbsp;尽管前苏联已经解体,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俄罗斯;在我此次行程的意念当中,充满了对俄罗斯的敬仰。彼得大帝和叶卡捷林娜,缔造了一个地跨欧亚的巨大帝国。今日的俄罗斯,仍然是强国。我的座车音响,时常播放前苏联红军歌曲,那是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军乐和人声合唱,更使我添加了对俄罗斯的民族敬仰。  <BR> &nbsp;&nbsp;&nbsp;&nbsp;追溯中俄两国的历史,既有悲伤也有欢喜。中国近代史的沦落积弱、丧权辱国;我觉得,虽憎恨世界列强,更需反省自我民族的劣根劣性,兴时除弊、发奋图强。  <BR> &nbsp;&nbsp;&nbsp;&nbsp;站在山岗上,透过一片深褐色已经枯萎的秋林,眼前流淌着中俄的界河——乌苏里江。蓝天把江水映照得碧蓝碧蓝。初冬,江面上漂浮着不算厚重的冰雪;小的细碎,大的象楼房占地面积。江水在缓缓地朝着俄罗斯的方向流去。隔江对面,是俄罗斯广袤的原野;100多年前,那儿曾经是我们中国的领土。  <BR>  <BR> &nbsp;&nbsp;&nbsp;&nbsp;离开烈士陵园,听人指点,从县城客运站往东北方向,抄一条新修的砼近道,约20km,去真正的东方极点——乌苏镇。  <BR> &nbsp;&nbsp;&nbsp;&nbsp;其实,乌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区乡村机构,而仅仅是一个地名,归属于抓吉乡。镇上只有1户常住人家,流动住户(渔工、木匠等)也就那么几家。镇子上所见到的人丁还不足10人,都在忙活着修理小机具。镇边新修了一座季节性的旅游接待宾馆,此时,空空如也。  <BR> &nbsp;&nbsp;&nbsp;&nbsp;东方边防第一哨,紧邻着乌苏镇。哨所的士兵,每天都把第一缕阳光迎进祖国,这使他们引以为自豪。由于这里是国家地缘的极点,它具有象征性,国家军委、政府要员,都纷纷到此观瞻、探视。  <BR> &nbsp;&nbsp;&nbsp;&nbsp;我是独个的自游人,费了不少口舌,哨兵还是没同意我登高哨所去了望,只同意我在营房周边游览。  <BR> &nbsp;&nbsp;&nbsp;&nbsp;我拿出地图和指南针,调校着找到了祖国首都北京和我的家乡深圳的方位,朝着那两个方向,立正、举手敬礼,默唱国歌,遥送作为国民、乡民的那一番敬重心意。  <BR> &nbsp;&nbsp;&nbsp;&nbsp;离哨所很近的地方,有一块东方极地的标志——东界碑。就在它的旁边,我罐装了一瓶东极的土壤,要把它带回家收藏,去汇集那我设计的中国大陆东南西北的“大地”。  <BR>  <BR> &nbsp;&nbsp;&nbsp;&nbsp;告别东方极地,途经浓桥乡建国村,见一座乡村基督教堂,就在道旁。今天恰巧是礼拜日;于是,把车停靠路边,前往观仰。  <BR> &nbsp;&nbsp;&nbsp;&nbsp;与我的“北极”漠河之行的观感一样,印证了整个东北地区从城市到乡村,有着更为广泛的宗教文化信仰。  <BR> &nbsp;&nbsp;&nbsp;&nbsp;教堂跟村里的其他排房相同,也是用红砖建造;外表批了一层灰土,屋顶搭盖麦秸。  <BR> &nbsp;&nbsp;&nbsp;&nbsp;村里的老大妈,多有信教者;长年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虽然是农妇,但言谈举止,亦显得很有素养。文化的功劳,就在于开启和提升了人类对生命与自然意义的认识。  <BR> &nbsp;&nbsp;&nbsp;&nbsp;一位过路的大妈招呼着我,还走去稍远处的排房,唤来了乡村教堂的女主持,专门为我打开木围栅栏,请进教堂。这里的乡俗,白天不做礼拜,晚间才有讲经会。同道姐妹们给我介绍了她们村、乡、区、县的教会历史、现状和乡村习俗,回答了我一连串的访问;我也介绍了南方的信仰情况。最后,互道平安。  <BR>  <BR> &nbsp;&nbsp;&nbsp;&nbsp;旅行的路径,又接上了同(江)抚(远)公路。往同江方向,距抚远收费站160km,去到街津口。  <BR> &nbsp;&nbsp;&nbsp;&nbsp;留意看路牌标志所指向的岔道,象是一条已被冰冻的土路。道口,一群民工手持各式工具刚刚修整好岔道的接驳口。正要找人探问路况,一位站在道旁的女子说她在等候开往街津口的末班车,她愿为我领路,我同意捎带她回家。简单地收拾了一下摆放在右前座的零散物品,招呼她上车。  <BR> &nbsp;&nbsp;&nbsp;&nbsp;路上,她自我介绍:她有赫哲族的一半血统,姥姥是赫哲人。她已婚嫁到离这不太远的勤得利农场,丈夫是农工;这次是回娘家省亲。她还为我介绍了她所知道的赫哲族历史、街津口的乡情、族情。  <BR> &nbsp;&nbsp;&nbsp;&nbsp;前往街津口乡里,要走15km的山道。好在仅除岔路口之外,全程的道路并没有被冰冻,只是山道崎岖。  <BR> &nbsp;&nbsp;&nbsp;&nbsp;约半个钟头,就到了乡里。让女子下车回家,我开车先在乡里游转了一圈。  <BR> 街津口,是赫哲民族的本乡之一,它依山傍水。  <BR> &nbsp;&nbsp;&nbsp;&nbsp;黑龙江的完达山脉,婉蜒到这里,山峦叠嶂;夕阳的光辉,把满山的秋木照耀的层林尽染。山林,生长得最多的要数红松和蒙古栎。在这秋冬相交的季节,这些树种都披上了红、黄、褐的鲜艳色彩,艳得令人眩目、令人欢欣。  <BR> 一条河道,弯曲流淌;引得黑龙江水,灌溉内陆平原。冬日,河水几近枯竭;河滩上,一排排牧渔的小船,倒翻个儿船底朝天,在接受冬日的晾晒。估计渔农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渔船在河床里积雪冻冰。  <BR> &nbsp;&nbsp;&nbsp;&nbsp;据资料记载,街津口建制于1936年,居民由汉、满、朝、赫哲族构成;现有70户人家,3000多人口。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历史上他们是北方民族女真族的后裔;他们素以三江为家,渔猎为生,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吃渔生、穿鱼皮衣……。如今,他们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现代化”了。社会进化使得原始民族性的文化特征已留存不多。从乡村整体建筑(已经盖起了红砖楼房)和村民的衣着,各种生活常态(年轻人开上了摩托车)来看,跟那个久远的历史民族相去甚远。  <BR> &nbsp;&nbsp;&nbsp;&nbsp;村口,建有一座赫哲民族文化村。规模不小,内有雕塑园和好几个主题展览馆,集中保存和展示了赫哲民族的文化史实。  <BR> &nbsp;&nbsp;&nbsp;&nbsp;我此行对东北的景仰之一,就是对历史北部民族——尤其是对女真族的敬重。女真族,源于唐代黑水靺鞨;五代时(公元10世纪)广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东至海。北宋,以完颜部为核心迅速发展;北宋末(12世纪),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金的强盛,曾经与中原汉文化有过金弋铁马、水火交融的漫长争战又互补的历史。明末(17世纪初),努尔哈赤再次统一女真,演化成满族,后来进占中原,建立起清朝。历史的女真族,曾经是非常强盛的民族,对中原汉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当今的东北少数民族,多数都是女真族的后裔。了解中国的民族和文化历史,使我对北方人充满敬意。  <BR> &nbsp;&nbsp;&nbsp;&nbsp;朝北1km,建成了街津山国家森林公园,对保护三江口生态,引导大众旅游,很有益。  <BR> &nbsp;&nbsp;&nbsp;&nbsp;由街津口去同江,不必走回先前的那条崎岖山道;越过街津河江桥,有一条新建的砼大道可直达同江。  <BR>  <BR> &nbsp;&nbsp;&nbsp;&nbsp;为了紧凑安排后续的行程,打算连夜赶去鹤岗。  <BR> &nbsp;&nbsp;&nbsp;&nbsp;过了富锦,行驶中忽然看见在车灯的照射下,有许多白丝在飞舞,由起初的稀疏到后来的密集。我的第一联想,以为那是蝗虫;因为它那一节节的“身影”和空中飞舞的动态,又是在大平原的田野之中,使我想起那有生命的东西。诧异不太久,那飞舞的东西越来越密;一节节的也变成了一条条的长线。再细看,这才发现那根本就不是什么蝗虫,而是白雪。  <BR> &nbsp;&nbsp;&nbsp;&nbsp;终于,在暖和了半个多月之后,北疆,重又纷纷扬扬地下起雪来。雪越下越大,一个小时后竟下成了鹅毛大雪。  <BR> &nbsp;&nbsp;&nbsp;&nbsp;到了集贤,驶上标准的高速公路。路面,很快铺洒了一层白雪。所有的车辆被迫慢速行驶;对面而来的汽车,旋转的车轮,经常扬起一阵阵浓厚的雪粉云团。再后来,路面很快积雪加厚,转变成冰板。我只能以30—40km/H的速度行驶。正前方的一辆小车,不知何故踩刹车踩狠了,失控地完全打横,别在了路沿边上,所幸车辆及乘员都无恙。眼前发生的这一幕,好在我离它有足够距离;一脚一脚地点刹,握稳方向盘,从它的侧边绕了过去。就在这避让的过程,还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座驾也在轻微地打滑。那辆车,由他的后续车友帮他脱困。我经过这一惊吓,更变得小心翼翼地驾驶。  <BR> &nbsp;&nbsp;&nbsp;&nbsp;2个多小时像蜗牛似的慢爬,终于看到了佳木斯的出口。立即改变主意,不去鹤岗,今晚在佳木斯过夜,明天再说。  <BR>  <BR> 万里东方极地自驾行——黑龙江抚远、东北旅游纪实(中)  <BR>  <BR> 第6天(11月15日),开着宝驾“溜冰”去,鹤岗、萝北周边游  <BR> &nbsp;&nbsp;&nbsp;&nbsp;佳木斯(佳鹤高速80km)——鹤岗(快速干道62km)——萝北(乡道30km)——名山(乡道30km)——萝北(快速干道62km)——鹤岗。单日行程264km。  <BR> &nbsp;&nbsp;&nbsp;&nbsp;当天气象:室内22℃、户外-6℃;雪天转晴。  <BR> &nbsp;&nbsp;&nbsp;&nbsp;昨晚的雪,下了整整一宿;今儿个早起,雪还在下,只是小了许多。地面上的积雪积冰,更加厚重了。所有的出行,都困难起来。  <BR> &nbsp;&nbsp;&nbsp;&nbsp;最后决定,先开车漫游佳木斯城,再去鹤岗。后面的行程,就要看天气和路况了。若是持续下雪和路面冻冰,我的行程计划将不得不作大的调整。  <BR> 昨晚住宿的宾馆,第一次遇上有暖房可以存车,点火很容易。  <BR>  <BR> &nbsp;&nbsp;&nbsp;&nbsp;开车出门,驶上冰道,感觉完全就象是开着宝驾“溜冰”去。  <BR> &nbsp;&nbsp;&nbsp;&nbsp;城市街区行人多,车流量大,坡道拐弯多,路口红绿灯多,冰道上开车特容易打滑。所有的司机,都谨慎而行,车速都在20—30km/H左右;前后左右的安全距离比以往增加了好几倍,丝毫不敢大意。  <BR> &nbsp;&nbsp;&nbsp;&nbsp;佳木斯的主要街区:连接高速公路出口的友谊路长达7—8km;市中心干道是长安路,同样的长;城市中等规模;欧陆建筑的风格同样明显。在佳木斯没发现更具体的关注目标,也就草草游览了一圈。  <BR> &nbsp;&nbsp;&nbsp;&nbsp;出城,驶往鹤岗。起初的20多km冰路很是难走,内心嘀咕着“我怕、我怕、我怕怕怕!”。冰地开车,最为艰难。  <BR> &nbsp;&nbsp;&nbsp;&nbsp;一边开车,一边积累冬季行车的要领:重要的是避开冰板、冰渣。最好是跟着前车的辙印走;有时候,薄雪路面比冰板路面要好走;不要小看冻土和冰块,它们常常是坚硬而且锋利,有可能伤害车胎和底盘。  <BR> &nbsp;&nbsp;&nbsp;&nbsp;由江口收费站,驶上佳鹤高速。60km路段,好走了很多。头1/3的路面,冰雪逐渐减少;之后,完全没有了冰雪。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车速又提高到100km/H。  <BR> &nbsp;&nbsp;&nbsp;&nbsp;抬头望,天际重现蔚蓝;但还有阴云朵朵,飘零在千米高空中。醒悟:昨日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与北上的太平洋暖流,在此间的高空“交锋厮杀”;“牺牲者”变成了朵朵白雪,飘洒地面;“幸存者”化作水汽云团,残留空中。我已经穿过了冷暖交锋线,来到暖流获胜的地带。空中的暖流,把那些水气云团吹向了北方。  <BR> &nbsp;&nbsp;&nbsp;&nbsp;气象条件的峰回路转,无疑给我带来了福音。我的后续旅程又有了一定的保障。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黑龙江抚远、东北大地旅游纪实

鹤岗,是黑龙江省的四大煤炭基地之一(另外三个是双鸭山、七台河、鸡西)。四大基地构成环东部煤炭圈,与西部的大庆油田相呼应,构成了黑龙江省(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地。这又使我联想起对东北大平原黑土地之成因的思考,觉得它们之间应该有内在必然的关系。新的理解是:远古时期的东北大地,可能是大森林原始生态区;亿万年的地球故事,才生成了这里的油田、煤矿和黑土地。  <BR> &nbsp;&nbsp;&nbsp;&nbsp;煤炭与钢铁,构成了现代大工业的支柱。东北的工业又是中国工业的先驱。东北所富有的工业化精神,其历史与文化,是我此行对东北敬仰的另一个方面。  <BR>  <BR> &nbsp;&nbsp;&nbsp;&nbsp;没费多大功夫,找到矿史馆以及“东山万人坑”。冬日淡季,原本不打算开馆的;在我的请求之下,听说我不远5000km而来,就专为我一个人开了馆(后来的城市文化游览系列,几番如此这般受到优待);工作人员还陪同作了详尽的讲解。  <BR> &nbsp;&nbsp;&nbsp;&nbsp;从矿史馆所展示的资料得知:东北(乃至中国)的煤炭工业开发,始于二十世纪初。早期为私人开采,财阀、政阀、军阀,如张作霖、张学良、于凤至等,私人资本搜刮其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初,管不过来。詹天佑的铁路实业,大大促进了东北的工业进程。  <BR> &nbsp;&nbsp;&nbsp;&nbsp;鸦片战争以后,欧洲列强对中国的资源掠夺和文化渗透:东北,大体上划归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其他英、法、美等列强,则把势力触角主要伸向中国的东部沿海和大的江河流域。20世纪初,日俄战争,在中朝领海和土地上进行;日本获胜,遂取代俄罗斯向中国的东北渗透。苏联革命成功,结束了俄罗斯对中国的势力影响。  <BR> &nbsp;&nbsp;&nbsp;&nbsp;1931年的“9.18”,日本侵华,东北沦陷,大量开采掠夺东北的煤炭、森林等资源,奴役中国劳工,写下了中华民族的血泪史。  <BR> &nbsp;&nbsp;&nbsp;&nbsp;“东山万人坑”与矿史馆紧邻,是当年日本人集体填埋中国死难矿工的场所。  <BR>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远东,消灭日本关东军,解放东北全境,日本战败投降。三个月后(同年11月),苏军向中共东北抗联移交地方政权,并撤出东北。  <BR> &nbsp;&nbsp;&nbsp;&nbsp;新中国成立,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在156个国家大型建设项目里,鹤岗有其三。至今,鹤岗仍然是中国工业结构的重要支点。  <BR> &nbsp;&nbsp;&nbsp;&nbsp;其它资料:鹤岗所开采的多为工业用煤,为5000大卡(炼钢的焦碳为7000-8000大卡)。一般煤井,开采深度300—500米。  <BR> &nbsp;&nbsp;&nbsp;&nbsp;鹤岗的产煤区,原煤使用较多,国家统筹调配;精加工不多,外销煤不多。  <BR> 自我认知所归纳的世界煤矿开采技术三个重要阶段:(1)20世纪40年代,靠的是锄头、铁锹、手工狗刨式的原始挖掘,矿工像地老鼠似的在条件极差的坑道地洞里高强度、高风险地劳作。(2)40—80年代,靠电钻孔眼,填放炸药爆破,半机械化的坑道运输,采掘挖煤。(3)80年代以后,出现大型的联动式自动化综合开采挖掘机。  <BR> &nbsp;&nbsp;&nbsp;&nbsp;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等,各矿区技术装备参差不齐。  <BR> &nbsp;&nbsp;&nbsp;&nbsp;矿史馆的一部分内容,当作普及煤炭工业的科技知识。再有一部分内容,展示了鹤岗当代工业建设的成就。展馆中央,一组雕塑以煤矿工人钻机采矿的动态,表现了工业化的精神。那是一种团结奋斗的精神、机械力量的精神、科学技术的精神。主题被命名为“矿山脊梁”。令人敬仰。工业精神,也是全社会的文化脊梁(有感于今日社会,工业精神正在遭受某种弱化与流失)。  <BR>  <BR> &nbsp;&nbsp;&nbsp;&nbsp;去萝北的路上,经过宝泉岭农垦场(局)。农场建设,已十足像是一座城市。从它的规模判断,估计是副市级(比县城还大)。农工商学,它兼而有之。  <BR> &nbsp;&nbsp;&nbsp;&nbsp;我到农垦局总部大厦,于中午休息时间,遇到了一位中年工作人员。他曾经是东北的老知青,一一向我介绍了北大荒围垦和宝泉岭建场的历史。我也曾经当过几年知青,我们很快就找到了许多共同的话题。宝泉岭农垦局,在黑龙江农垦系统中,算是比较大的机构单位,下属还有许多分农场、林场、其他基层建制。现在已建成了以农业为主体,工商学贸相互结合的城市型农垦中心。  <BR> &nbsp;&nbsp;&nbsp;&nbsp;我的脑海里渐渐联想出关于现代农业的大致思路。就世界范围的现代农业模式而言,美国所代表的是大面积耕种、大机械化装备、大社会经营的集约型综合科技的现代农业(加拿大、英、法、德,均与美国相似);以色列所代表的是基因生态型、工厂化生产型、还有就是耐旱节水型的现代农业(多有基因技术品种、无土栽培、滴灌……);日本所代表的是小农机、小生产、更适应岛国农业的现代化。现在南方的广东,正在掀起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似乎在学习以色列模式的比较多。其实,日本的模式同样值得借鉴。而东北大平原,农业现代化的出路,更值得学习美国的先进模式。  <BR> &nbsp;&nbsp;&nbsp;&nbsp;老知青告诉我,早年的黑土地,黑得流油。土壤团粒结构好,作物的根系非常发达;通常植入土壤有一尺多深(30—40cm)。对比南方土地,粘土和板结现象较多,作物根系植入深度约20cm。东北大平原经过半个世纪的垦植,土地耐力有所衰退,有机物回补得少,而农药化肥的残留物越积越多,黑土地渐渐变成了灰土地,甚至是黄土地。  <BR> &nbsp;&nbsp;&nbsp;&nbsp;偶然的发现,管理局大厦后侧的院内,整齐排放着好几门穿着炮衣的高射炮。起初以为那是军农时期(世界冷战,中苏关系紧张,战备)的遗留物,说不定现在还可以作为后备役民兵的武器训练装备。老知青却告诉我,现在的民兵都已经很松懈了;那些高炮,除了偶尔用于发射催雨弹抗旱之外,别无它用。  <BR>  <BR> &nbsp;&nbsp;&nbsp;&nbsp;续往萝北。萝北实际上是一个边关县城,城市规模挺小,又称凤翔镇,人口不过10万。  <BR> &nbsp;&nbsp;&nbsp;&nbsp;我的目标是萝北口岸和名山公园,它们在穿越县城后,东北方向,约20km之外。  <BR> &nbsp;&nbsp;&nbsp;&nbsp;找到了资料记载的“H”型国门,那只是一座纪念类象征性的建筑物。真正的国门通道,在口岸海关那边。235号国界碑,距“H”型国门只有百余米,坐落在黑龙江畔。江对岸是俄罗斯阿穆尔捷特十月区。  <BR> &nbsp;&nbsp;&nbsp;&nbsp;萝北口岸,是国际一类级别的客货口岸;但没有江桥,与俄罗斯的交往只靠江面船只通航;时下江水冰冻,通航中断,口岸通关也就暂停。整个口岸冷冷清清;屋顶的国旗,在寒风中猎猎响地飘扬。口岸大院侧旁的彩绘连廊,颇有特色,引人观赏。留守的女工作人员,为我解说了口岸特征。  <BR> &nbsp;&nbsp;&nbsp;&nbsp;萝北地区的道路路牌,多有中俄文并用,以方便从俄方入境的车辆司机。  <BR> 名山岛公园,于界江主航道的中国一侧,距口岸约1km;由江湾弯道冲积而成,已被开发成一个小有名气的生态公园。  <BR> &nbsp;&nbsp;&nbsp;&nbsp;江边公园有一座中俄友谊纪念碑。不锈钢,双环型柱体,十几米高;顶部的人物雕像是中俄男女劳动青年团结携手,和睦友好。朝着俄方使用的是俄文,向着中国则书写汉字。落日的余辉把个纪念碑映照得金光闪闪。  <BR> &nbsp;&nbsp;&nbsp;&nbsp;一轮西沉的红日,大得出奇,红得耀眼;天穹无限,蔚蓝一片;西天,红霞满布,彩云变幻。在广漠的大平原上,眼见那自然万象在一片彩色与广袤之中,尽显精妙。  <BR>  <BR> &nbsp;&nbsp;&nbsp;&nbsp;第7天(11月16日),鹤岗城市主题一日游  <BR> &nbsp;&nbsp;&nbsp;&nbsp;鹤岗市区道路18km,单日行程18km。  <BR> &nbsp;&nbsp;&nbsp;&nbsp;当天气象:室内18℃,户外-6℃。晴,阳光灿烂。  <BR>  <BR> &nbsp;&nbsp;&nbsp;&nbsp;上午的第一个目标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展览馆”。它在团结桥桥头下方,与天水湖公园相伴。  <BR> &nbsp;&nbsp;&nbsp;&nbsp;自认为是一个电影爱好者,故对这一题材深感兴趣,并将其与以往参观过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河北涿州影视城,融汇贯通,系统欣赏。  <BR> &nbsp;&nbsp;&nbsp;&nbsp;1945年,在长春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为避开解放战争前线的炮火,1946年5月,东影迁往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同年7月,改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成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从此,掀开了新中国电影史的第一页。现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它的延续。  <BR> &nbsp;&nbsp;&nbsp;&nbsp;东影,承续了延安时期向解放战争时期、向新中国初期发展的红色电影事业。  <BR> &nbsp;&nbsp;&nbsp;&nbsp;展览馆四大部分的主题内容是:1、创业的足迹;2、第一组镜头;3、长春电影制片厂——发展的历程;4、新中国电影——历史的回眸。图文并茂、实物佐证。这是一次很好的中国电影历史和电影艺术普及的教育。  <BR>  <BR> &nbsp;&nbsp;&nbsp;&nbsp;连贯着,参观了同在一个大院里的“赵尚志展览馆”。  <BR> &nbsp;&nbsp;&nbsp;&nbsp;东北被日本人奴役了半个世纪,这当中,东北人民反抗侵略的战斗从没有停止过。著名的抗日英雄有:杨靖宇、赵尚志、李兆磷、赵一曼(巾国英雄)等等。涌现出许多悲壮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BR> &nbsp;&nbsp;&nbsp;&nbsp;赵尚志,曾经是北满抗联总司令,他早年的生平,象是日本的资三四郎。出生贫穷,立志求学救国;东北沦陷后,便投戎从军,舍弃个人名利、舍弃恋爱婚姻、直至以身报国,名垂青史。赵尚志英勇抗战、威震日寇。他的英雄事迹,被写成了小说,拍成电影,编成戏剧,为后人所传颂。  <BR>  <BR> &nbsp;&nbsp;&nbsp;&nbsp;鹤岗,在东北的城市当中,比较之下,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很快。仅城市广场就有:中心广场、新世纪广场、人民广场、文化广场、时代广场、健康广场、红旗广场、光明广场、奋斗广场、吉祥广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鹿林广场,造有“飞鹿迎宾”的雕塑,三对腾空奔驰的梅花鹿,中间闪烁着五彩花灯,那是鹤岗的城市象征。  <BR> &nbsp;&nbsp;&nbsp;&nbsp;鹤岗,取鹤立山岗之意,满语中它的含义又是“养鹿场”,鹤岗又有“鹿城”之称。  <BR> &nbsp;&nbsp;&nbsp;&nbsp;按照网上搜索得来的资料,专程寻找去到五指山公园。令我遗憾的是,公园门卫告诉我:园内根本就没有萨满教的寺庙。为保险起见,又再询问了几个当地的城市老人,还是不得而知。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拜读,也就只好另寻他途了。  <BR>  <BR> &nbsp;&nbsp;&nbsp;&nbsp;路过鹤岗矿务集团的总部大厦,冒昧地入内向工作人员打听,看看能否寻找到井下参观采矿的机会。被告知不对公众提供该项服务;加上近年来,中国的矿难屡屡发生,矿业单位更不敢轻易接客下井参观。这又是一件遗憾。  <BR>  <BR> &nbsp;&nbsp;&nbsp;&nbsp;第8天(11月17日),半日伊春恐龙馆、半日南下鸡西行  <BR> &nbsp;&nbsp;&nbsp;&nbsp;鹤岗(快速干道140km)——伊春(快速干道140km)——鹤岗(佳鹤高速60km)——佳木斯(高速公路200km)——鸡西(市区8km)。单日行程548km。  <BR> &nbsp;&nbsp;&nbsp;&nbsp;当天气象:室内17℃、户外-6℃。  <BR> &nbsp;&nbsp;&nbsp;&nbsp;今日的目标地是去伊春。计划:如果条件好,再去嘉荫。这条路线的看点,一是小兴安岭的自然风光;二是古火山地质群和古生物恐龙化石。  <BR>  <BR> &nbsp;&nbsp;&nbsp;&nbsp;出市区30km,就暂别了大平原,进入小兴安岭林区,只见群山连绵、松林成海。  <BR> &nbsp;&nbsp;&nbsp;&nbsp;沿途,每间隔20—30km,就有一个林场,最大的是金山屯。东北的森林,经历了百年开采,显得砍伐过度。对生态平衡的保护,近十余年才开始;已很难看到茂密的原始森林,后期才补种的次生林,矮小、稀疏,树干只有碗口般粗。  <BR> &nbsp;&nbsp;&nbsp;&nbsp;奇异的发现:广阔的小兴安岭林区,主要树种是针叶松;但在成片成片的松树林里,多有混合着桦树、榉树等若干树种,交叉混成地间种,约为10:1的比例。  <BR> &nbsp;&nbsp;&nbsp;&nbsp;冬季里的景象,松木的青翠与杂树(其它树种的统称)的枯黄,色彩斑驳,交汇重叠,有几分不同层次的印花套色,给人的视觉色彩感受,颇为别致。  <BR> 时不时能看到,碧蓝的苍穹,高空中有不畏寒冷的飞鸟。飞禽之王——山鹰,更是驾风翱翔;那矫健的雄姿,令人神往。我见过一只在低空中盘旋的巨鹰,从我的不远处飞过,它的翼展有将近2米宽,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飞鸟。我相信,它是自由的使者,而且是生命的强者。  <BR>  <BR> &nbsp;&nbsp;&nbsp;&nbsp;早两天普降大雪,小兴安岭的山间道路,尤其是深山林荫的路段,30km左右,又是路面布满冰碴,着实再让我领略了一番驾车“溜冰”。说起这话挺轻巧,实际的经历却是胆颤心惊、险象环生;那可不是件“好玩”的事。几番经历冰地里的驾车,我真是“怕”了它。现实的那种驾驶效率低下(时速40—50km/h)和所承担意外风险的概率实再太大,不由得你不怕!  <BR>  <BR> &nbsp;&nbsp;&nbsp;&nbsp;进入伊春城,按惯例,车游了整个城区,把城市的模样看了看;最起码地,先要给城市的东南西北定个位。  <BR> &nbsp;&nbsp;&nbsp;&nbsp;初步印象:伊春属于中等规模的城市,具有工业化痕迹,矿产及林业加工成其特色;其他可圈可点之处不多。我的时间非常有限,没能容我去发现这座城市更多的新奇。  <BR> &nbsp;&nbsp;&nbsp;&nbsp;直奔主题:恐龙博物馆(同时又是伊春市博物馆)。它就坐落在市区主干道的侧旁,紧邻着城市湖水公园。  <BR> &nbsp;&nbsp;&nbsp;&nbsp;博物馆内有恐龙化石标本、机械恐龙模型、恐龙科普系列等题材,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恐龙博物馆。  <BR> &nbsp;&nbsp;&nbsp;&nbsp;据我有限的所知,中国古生物恐龙的两大集中地:一是云南的禄丰;二就是伊春的嘉荫。史前第三世纪,黑龙江大地的古生物恐龙,当地所特有的品种是:满洲龙、平头鸭嘴龙。它们都是食草类;它们曾经演绎了主宰东北地区亿万年的光辉自然历史。  <BR> &nbsp;&nbsp;&nbsp;&nbsp;馆里的工作人员,向我介绍了黑龙江境内的古火山地质和古生物种群。  <BR> &nbsp;&nbsp;&nbsp;&nbsp;我惊奇地发现:黑龙江的腹地,其实是被古代火山群所框定。接近于中部的嘉荫火山群与五大连池火山群,同在49度北纬线上,二者相距约300余km。镜泊火山堰塞湖——亦是火山群落,在黑龙江的南端,与上述两大火山群,形成一个等腰倒三角,边长距离将近600km。就是这个“黑三角”,千万年来,地幔的涌动震荡,“筛摆”出一个宽阔平展的东北大平原;其高温溶岩的流动、烧蚀和风化,造就了火山灰地表的沃土;自然生物的演变与轮回,才有了黑龙江蕴藏丰富的大庆石油、四大煤矿、大小兴安岭森林资源和现在仍然保存下来的一些自然湿地。  <BR> &nbsp;&nbsp;&nbsp;&nbsp;新资料:据说全世界共有三大黑土带:一是在北美;二是我们的黑龙江;三是在西藏的高原地区。似乎所有的黑土地,都与古火山地质有着密切的关联。  <BR> 全世界古生物恐龙化石被发现的平均概率是万分之一。在中国,黑龙江伊春的嘉荫,是恐龙化石发现的集中地之一。又有资料介绍,四川的自贡、云南的禄丰,更是东亚大陆板块恐龙化石发现的集中地,已被考证的恐龙化石就有800多只。按比例数值推算,远古时代,就有800万头恐龙曾经在那片古老的土地及漫长的年代生存过。可以想象,古生代物种进化的史况,该是多么的波澜壮阔,绚丽多彩。  <BR> &nbsp;&nbsp;&nbsp;&nbsp;对自然、地质、生物的喜好,是我旅游中众多偏爱项目的一个侧面,它所蕴含的知识,无以穷尽;带给我的满足是,更加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崇仰自然。  <BR>  <BR> &nbsp;&nbsp;&nbsp;&nbsp;原打算要去嘉荫,实地感受那儿的古火山地质和古生物环境。但经当地司机介绍,从伊春去那儿有200余km,80%以上是等级差的沙土路;深入小兴安岭山地,天寒地冻,道路结冰,怕要3天来回才能成行。这不太符合我此行总体行程的时间计划,遂放弃嘉荫,改向朝南,折往鸡西。  <BR> &nbsp;&nbsp;&nbsp;&nbsp;伊春至佳木斯,驾轻路熟。再从佳木斯到鸡西的200多km,全程高速,比预期要好走得多。天擦黑,也就下午4点钟光景,便到了鸡西。  <BR> 途经卫生局大院,没能找到招待所,工作人员推荐我去矿业宾馆,果然那儿的条件挺不错。60元/间的包房,带送早餐;餐厅的自助晚餐只收6元。矿业系统的人,都是劳累艰辛的奉献,城里行业系统内的宾馆设施,多少带了点福利回报的色彩。美美地洗个热水澡;晚上有点富余的时间,全部用于补登前几天游记的欠账。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黑龙江抚远、东北大地旅游纪实

第9天,(11月18日),鸡西城市文化、密山兴凯湖各半日游  <BR> &nbsp;&nbsp;&nbsp;&nbsp;鸡西(309省道77km)——密山(支线75km)——兴凯湖(支线75km)——密山。单日行程227km。  <BR> &nbsp;&nbsp;&nbsp;&nbsp;当天气象:室内21℃、户外-5℃;阴、多云。  <BR>  <BR> &nbsp;&nbsp;&nbsp;&nbsp;从矿业宾馆的客房经理那儿得知,要想了解鸡西的历史,文化广场是一个很值得一看的项目。  <BR> &nbsp;&nbsp;&nbsp;&nbsp;文化广场,坐落在市区的边缘——穆棱河畔。总体大概格局为椭圆形,这里的石壁雕刻和圆台雕柱,集中地诠释了鸡西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8大块10×3米见方,厚1尺的花岗岩双面浮雕石壁,精雕的壁画配上琢刻的文字注解,形成了史诗般的画卷。它们的命题分别是:(1)38个民族、200万鸡西人民、56公项湿地、上百种动物、200多种鸟类。(2)数百里原始森林、层峦叠嶂的完达山林海、186km乌苏里江中俄边界。(3)金色北大仓、年产粮50亿kg,成为国家级的绿色食品基地,4380平方km的兴凯湖,产名贵的大白鱼。(4)形成了煤炭及加工、装备、动力、冶金、建材、北药、食品等门类齐全的工业格局;穆棱河是鸡西的母亲河,全长834km,流经鸡西全境。(5)6000年前,肃慎人在此间捕鱼狩猎,创立了新开流文化;金代,经济繁荣,建起许多城堡。(6)日寇侵占鸡西;1945年解放;剿匪除霸,发展生产,支援前线,为全国解放做出巨大贡献。(7)1906年鸡西煤矿开采;1948年成立鸡西矿务局,成为全国重点煤炭生产基地;1956年12月18日撤县建市,进入新发展时期。(8)1958年王震将军率10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亘古荒原变成商品粮基地;改革开放,突飞猛进。  <BR> &nbsp;&nbsp;&nbsp;&nbsp;广场中心,有一个高筑圆台,直径几十米;中央有一根巨大的立柱,周边还有8根略小一些的圆形立柱,环抱圆台。立柱上,尽是鸡西地区古文化的图形浮雕和刻文琢字,配有精彩的古语释文。  <BR> &nbsp;&nbsp;&nbsp;&nbsp;其中有几篇是:(1)亘古荒原,大漠百里,阿虎阿林兄弟立志造林。虎兄殉难,林弟继之,种树乏水。玉帝7女来此赠宝,阿林服之,立化长河。从此沃野蒙绿,群虎嬉戏,百姓感恩,故谓之七虎林。(2)兴凯湖裴翠,密山蜂蜜,二虎降伏归仙。(3)黑龙白龙相争,渔人助,黑龙胜;感恩,黑龙抖身,龙鳞化作滴道河。(4)再有石刻文章,称赞这一带梨树、秀池、蜂蝶飞舞……胜似仙境。  <BR> &nbsp;&nbsp;&nbsp;&nbsp;整个文化广场的所有构造,连同其他雕塑,共同组成了一个十足的露天城市博物馆。  <BR>  <BR> &nbsp;&nbsp;&nbsp;&nbsp;真正的馆藏史物史料博物馆,在市区高地的另一个端头。  <BR> &nbsp;&nbsp;&nbsp;&nbsp;鸡西市博物馆,新建成刚半年。A、古代历史文化展。最有名的是6000多年前由北部先民开创的“新开流”农耕文化,那是北国古代文化的早期记录。B、古代生物化石展。在鸡西地区,考古发现亦有满洲龙(恐龙)、猛玛象、东北虎等多样化的生物物种。C、鸡西近代历史展。揭示了清廷曾经为保护祖宗发祥的“龙兴之地”,而对东北进行封禁,不许长城关内外民间相互往来和交流;再有一项重要的近代史实,就是沙俄和日本等列强对中国北疆的侵占、残食、掠夺,北部各族人民的抗俄抗日。最后还有鸡西建设成就展、首届青年书画精品展等等,展现了今日的鸡西。  <BR> &nbsp;&nbsp;&nbsp;&nbsp;隔大马路对面的华严寺,也是鸡西城市文化的一项内容。据说该寺庙有三、五百年历史。眼前的红朱墙、琉璃瓦,全在近十余年间被翻新建造过。宗教,日渐成为社会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一环。  <BR>  <BR> &nbsp;&nbsp;&nbsp;&nbsp;鸡西往密山,走309省道,70余km,沿途顺便参观了鸡西国营现代化农场。  <BR> &nbsp;&nbsp;&nbsp;&nbsp;兴凯湖,在密山市东南,距市区40多km,是中俄两国的界湖,北部的1/3属中国,南边的2/3归俄罗斯。地质上,兴凯湖是一个由火山爆发地壳下陷而形成的天然湖泊,总面积4900平方km,湖岸线长达900km,东西宽60km,南北相距140km,从地图描绘的形状看,象是一只倒挂的葫芦。兴凯湖以其地质悠久、湖水清澈、生态自然、风光秀美而享誉于黑龙江。  <BR> &nbsp;&nbsp;&nbsp;&nbsp;兴凯湖的内湖区,水层浅薄,冰封初成,平滑如镜,冰晶剔透。  <BR> &nbsp;&nbsp;&nbsp;&nbsp;北国冬季的蓝天,总是蓝得深透。湖水被蓝天映照,也同样蓝得深透。天蓝水蓝,在一片浓郁和凝练的蓝色色调之中,我觉得自己的身心都披染上了自然精灵的色彩。  <BR> &nbsp;&nbsp;&nbsp;&nbsp;水中的芦草,岸上的树林,却是一片的枯黄。待到夕阳西下,广阔的天庭,燃烧起红霞满天,万里鲜艳。  <BR> &nbsp;&nbsp;&nbsp;&nbsp;大兴凯湖(外湖区),水天一色;初冬未能使它冰封。寒风中,湖水激荡,湖涛拍岸,犹如海潮。沙滩细软,湖岸漫长。  <BR> &nbsp;&nbsp;&nbsp;&nbsp;诺大的一个风景区,再没见着其他游人;这无限的风光,为我独自完全拥有。在这如诗如画般的胜境,我似乎忘却了自己的存在,与自然融为一体。  <BR> 偶然遇见一对留守风景区的老年夫妇,在湖边浅水区撒网打鱼,正收着网。听他们介绍,兴凯湖特长大白鱼,但由于过度的捕获,鱼儿也学精了,大多游过界湖的俄罗斯那一边;俄罗斯人不会滥捕。当下撒的是小网,捕些鲫鱼之类,这一网只收获10余尾。  <BR> &nbsp;&nbsp;&nbsp;&nbsp;经老人指点,寻得“新开流”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地。它是那么的不起眼,被掩没在湖岸丛林之中,仅立了一块石碑以作标记。  <BR> &nbsp;&nbsp;&nbsp;&nbsp;夜幕降临,大地黑沉沉。我独驾轻车,穿行漫游于宽阔的湖岸与丛林,自然的万寂宁静和精妙优美,完全地包裹着我。那自然的精灵,潜入我的心扉,伴随我神游大地。  <BR>  <BR> &nbsp;&nbsp;&nbsp;&nbsp;第10天(11月19日),密山虎林周边一日游  <BR> &nbsp;&nbsp;&nbsp;&nbsp;阅读书法长廊,默观青年水库,穿梭虎林湿地,走马虎头要塞,聆听乌苏里江涛,慕仰天下第一虎。  <BR> &nbsp;&nbsp;&nbsp;&nbsp;密山(309省道100km)——虎林(支线70km)——虎头景区(区间28km)——原路返回。单日行程368km。  <BR> &nbsp;&nbsp;&nbsp;&nbsp;当天气象:室内15℃,户外-4℃。全日天晴。  <BR>  <BR> &nbsp;&nbsp;&nbsp;&nbsp;今日的行程计划,满满当当。  <BR> &nbsp;&nbsp;&nbsp;&nbsp;一大早,正要出车,突然发现左后轮胎瘪没了气,这已是此次东方之行的第二遭车轮扎了钉。联想在深圳开车,3几年都没扎过钉;东北的大工业,连路钉也多(笑话)。好在宾馆对过的第二个街口,就有修车铺。不消20分钟,就把困难给解决了。  <BR> &nbsp;&nbsp;&nbsp;&nbsp;街边骑车的女士回答我的询问:出城往东15km,有路牌指示,再转北7km,北大荒书法长廊与青年水库邻近一处。  <BR> &nbsp;&nbsp;&nbsp;&nbsp;取名“北大荒书法长廊”,主要是借用了“北大荒”的名气;真实的背景,该文化项目的投资者主办人,大多是当年北大荒的开垦者;更具意义的是,它借助于文化裁体(书法雕刻)的形式,弘扬与拓展了“北大荒”的时代精神。  <BR> &nbsp;&nbsp;&nbsp;&nbsp;北大荒书法长廊,贴切地说,是一个立意新颖、形式丰富、规模颇大的主题文化公园;同时,它又兼容了休闲旅游,兴建成一个可以观光度假的场所。园内,有巨大的庭院、众多的廊房;修筑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碑林、石台、壁刻、雕塑,还有室内字画;搜集拓印临募了各个时代、各地书法大师的字迹。文字的形式,可追溯到图腾、象形文字、甲骨文以及汉文字的各种书法。使用文本有三字经、孙子兵法、名人名诗名词名句。林林总总,集文字书法、碑刻雕塑之大成,不愧为文化项目的精品。  <BR> &nbsp;&nbsp;&nbsp;&nbsp;当中:壁刻“战犹酣”,正是北大荒开拓精神的写照;当年的总书记胡耀邦的一句“敢与邻国邻区比高低”,也被刻成了柱碑,激励当代人发奋图强。还有偏方一偶的秦文汉字,满园古朴。2000多件书法碑刻、荟萃了文化的精华。  <BR> &nbsp;&nbsp;&nbsp;&nbsp;青年水库,是当年开垦北大荒、围堤截流、引水灌溉的工程项目。如今生态环境的改造,周边山岗广种林木,青山绿水,景色怡人。通往青年水库的砼大道,穿过有标字构筑的门牌,那造型风格不乏革命年代的印记。水库大坝长约1km,下游是广阔的平原;库区被不太高的丘陵山地所环抱。初冬的水库,业已满湖冰封。宽阔的水面,冰冻凝固,结成一寸厚的板冰。而冻结过程,湖水涌动,形成冰板面层看似支离破碎;方圆十几km的库区,满眼尽是“玻璃碎片”,这种冰棱现象,成为独特的景观。
 楼主| 发表于 2005-4-12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黑龙江抚远、东北大地旅游纪实

密山与虎林的公路交界,有标志性的门廊;虎林的地标石碑,解说了当地的历史渊源。我的理解是:虎林,历史上原本就是虎之园林。远古时期,这里是东北虎、亚洲虎的家园;现在却是它们的失乐园。人类过度自私的地盘扩张以及滥捕滥杀,令自然环境和物种产生变异。“门廊”背后许多的“景阳岗”(周边山地)已经是虎迹难觅。  <BR> &nbsp;&nbsp;&nbsp;&nbsp;虎之岗、松之林、路之弯、民之村,各色路景,多有奇趣。  <BR> &nbsp;&nbsp;&nbsp;&nbsp;虎林市前往虎头要塞的70km支线,尽是巅陂不平的沙石路;80—90km/h的时速,把车子都快巅散了架。  <BR> &nbsp;&nbsp;&nbsp;&nbsp;有十几km的路途是沿着湿地边缘而行。  <BR> &nbsp;&nbsp;&nbsp;&nbsp;湿地,是黑龙江东部自然地理的一大特征,它保持了相对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动植物、生物的多样性,更是飞禽鸟类的天堂。150平方km狭长的河泽漫滩,在穆棱河以南,乌苏里江以西,冲积出一个三角洲。  <BR> &nbsp;&nbsp;&nbsp;&nbsp;地表堆积着自然的岛状冲积物,一包包一垛垛;肥沃的淤泥,长满了2米多高的水生植物——芦苇、蒿茅、苔草和灌木丛,常人无法滞足。  <BR> &nbsp;&nbsp;&nbsp;&nbsp;我找到一个高台土坎,登高用望远镜眺望,只见荒漠无边,生态自然。尽管寒风吹弯了枯草,却依然可见一些耐寒植物和飞鸟,有着顽强的生命迹象。大多数水相鸟已南迁过冬;留下的陆相鸟,看守着大本营。政府设置专属保护区,湿地得以保存。  <BR> &nbsp;&nbsp;&nbsp;&nbsp;边防哨站检查口,验看登记了我的身份证,手续简便,予以放行。和平开放年代,加止大力主张国民旅游,通行于自己国内的边境线,大多已无需办理边防通行证。我此行多次深入中俄、中朝边境,都无需办理边防证。哨站的士兵,赞叹我远道5000km来造访东极;并向我提及今年夏季,也有一个男子单人独驾到此,他是要巡游全部的国家边境线。另类者,大有人在。  <BR>  <BR> &nbsp;&nbsp;&nbsp;&nbsp;虎头要塞, 是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遗址。日本侵华占领东北之后,盘踞此间战略要冲,驻扎一个旅团重兵把守;修筑永久性工事,以钳制苏军。要塞配置了当时最巨型的火炮,有410mm榴弹炮和150mm加农炮;奴役数万中国劳工,6年苦心经营,地下隧道山山相连,战斗设施配置齐全。1945年8月9—19日,苏联红军以5:1的优势,1万多人强攻猛打,击毙日军1000多人,攻克要塞。半个多世纪过去,现在的猛虎山,十数公里范围的荒郊野林,还残留着许许多多当年的地堡、暗堡、地洞、壕沟、掩体、炮位,还有日军的“神社”遗址。沧桑岁月,未曾磨灭那些战争痕迹。我独自游走其中,凛冽的寒风在丛林中低鸣,山野遍地堆积了半尺厚的枯枝败叶,四野荒芜;这曾被战火燃烧过的地方,满眼沧凉、阴森恐怖。当年的枪林弹雨、刀光剑影、呐喊撕杀、血肉横飞的景象,浮现在眼前;从而痛恨战争的残忍,珍惜和平的安祥。  <BR> &nbsp;&nbsp;&nbsp;&nbsp;山顶广场,建立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已宣布投降诏书,但固守虎头要塞的日军并不知道世事已变,拒不投降,至8月19日被苏军全歼,是为二战终结地。  <BR> &nbsp;&nbsp;&nbsp;&nbsp;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以详实的史料,记录了那场战争灾难。不远处,又建有苏联红军的解放纪念碑。  <BR>  <BR> &nbsp;&nbsp;&nbsp;&nbsp;虎头镇风景区,由乌苏里江风光、虎头关帝庙、天下第一虎三大景点集合而成。  <BR> &nbsp;&nbsp;&nbsp;&nbsp;乌苏里江是中俄边境的第二大界河,发源于兴凯湖东北的俄罗斯锡霍特山,江水自南向北,全长880km,流域19万平方km。大部分河段是在平原上流淌,穿行于低洼、沼泽、湿地之中。虎头镇这一段乌苏里江,显得平缓开阔。第292号国界碑,伫立在江边岸堤。江水蔚蓝,全无冰冻;两岸的平原风光,壮丽秀美。此情此景,耳旁不禁想起了那首赞美诗一般的《乌苏里江船歌》。  <BR> 天下第一虎巨型铸铜雕塑,虎身长25米,高16米,加上底座的4.6米,总高20.6米,重30余吨。巨虎座落在虎头山上,周边是山林公园。那形象:昂首吼叫、虎啸长林、虎虎生威,堪称天下第一虎,现已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  <BR>  <BR> &nbsp;&nbsp;&nbsp;&nbsp;第11天(11月20日)景仰北大荒,兼程镜泊湖  <BR> &nbsp;&nbsp;&nbsp;&nbsp;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兴凯湖区风光、密山口岸、镜泊湖水电厂。  <BR> &nbsp;&nbsp;&nbsp;&nbsp;密山(景区乡道80km+3097省道77km)——鸡西(高速公路128km)——牡丹江(快速干道146km)——镜泊湖。单日行程431km。  <BR> &nbsp;&nbsp;&nbsp;&nbsp;当天气象:室内15℃,户外-3℃。全日晴天。  <BR>  <BR> &nbsp;&nbsp;&nbsp;&nbsp;遵从当地人的指点,经知一镇再转去当壁镇。单程45km,又尽是坎坷不平的沙石乡道。昨天的兼程赶路,跑得太猛了一些,有一次操作失当,车底盘被泥坎蹭了底,所幸不太重,未造成损伤。走这一趟规矩了许多,45km开了一个小时。  <BR> &nbsp;&nbsp;&nbsp;&nbsp;停停走走,乡间道路是沿着兴凯湖岸区贴边而行,再度观赏湖区沿岸风光。过了当壁镇不远,寻访到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  <BR> &nbsp;&nbsp;&nbsp;&nbsp;东北大漠,早先是亘古荒原;1958年王震将军率领10万名退伍官兵(后来陆续增加,总人数达到50万),围垦开发这片处女地,建设成中国最大的粮食基地,写就了一代人历尽艰辛、勤劳奋斗、大荒初拓、收成丰硕的史歌般的事迹。  <BR> &nbsp;&nbsp;&nbsp;&nbsp;一代名将王震,既能打仗又能种田。延安时期,他的所部359旅开垦南泥湾,创造了红色耕种的典范。这次开垦北大荒,再次创造了奇迹,建立了伟业。纪念馆里有他的石像、庭园里有“将军石”纪念碑。  <BR> &nbsp;&nbsp;&nbsp;&nbsp;群英浮雕,刻画了开发北大荒的劳动者,他们个个都是时代的英雄。  <BR> &nbsp;&nbsp;&nbsp;&nbsp;纪念园里的每一件雕塑都既是历史的写照,又是历史的丰碑。  <BR> “艰辛岁月”——历历在目;“大荒初拓”——原始耕成。“火种采集地”——纪念那种无畏、无私,甘为人民孺子牛、艰苦创业的精神。“五色土”——汇萃了东北大平原的红、黄、灰、褐、黑五种颜色的土样,既是泥土的色彩,也是希望的色彩。  <BR>  <BR> &nbsp;&nbsp;&nbsp;&nbsp;折返镇区,拐个弯,没几km,就到了密山口岸。国门,采用仿古长城建筑,风格独具,在所有的口岸建筑中,颇有特色。近些年,得益于关税优惠和旅游业的兴起,俄罗斯的过境游客和贸易商人日渐增多。一路上,没少见十几部豪华大巴,满载俄罗斯人过境交往;下榻在密山宾馆,亦没少见俄罗斯客人。口岸商场,俄罗斯的轻工业品、工艺品,精巧、美观、实用;旅游纪念,有许多好的选择。  <BR>  <BR> &nbsp;&nbsp;&nbsp;&nbsp;下午,拨转车头,弹指兼程近400km,往镜泊湖。  <BR> &nbsp;&nbsp;&nbsp;&nbsp;抵达镜泊湖周边时,天已入黑。正在缓慢行驶,寻思着今晚该在何处住宿,忽然看见一大排路灯明亮明亮,驶近细瞧,原来到了镜泊湖水电厂。向门卫一打听,厂区招待所、食堂、小商店一应俱全;当即决定在此落脚。  <BR> &nbsp;&nbsp;&nbsp;&nbsp;晚饭,跟电厂当班的几十号工人一起在宽敞的职工食堂就餐。夜幕下,与退休老干部一起漫步在厂区的林荫大道,听他讲述该厂60多年的历史故事。  <BR> &nbsp;&nbsp;&nbsp;&nbsp;今夜星空灿烂,明月高照;朗朗蓝天,夜色美妙。  <BR>  <BR> 万里东方极地自驾行——黑龙江抚远、东北旅游纪实(下)  <BR>  <BR> 第12天(11月21日),游转镜泊湖  <BR> &nbsp;&nbsp;&nbsp;&nbsp;水电厂、镜泊湖、瀑布、火山口公园;夜间赶往吉林珲春。  <BR> &nbsp;&nbsp;&nbsp;&nbsp;镜泊湖(景区50km+201国道120km)-——敦化(302国道226km)——珲春。单日行程436km。  <BR> &nbsp;&nbsp;&nbsp;&nbsp;当天气象:室内21℃,户外-2℃。蓝天晴日。  <BR>  <BR> &nbsp;&nbsp;&nbsp;&nbsp;清晨,环绕着水电厂游转一圈,参观了个大概。  <BR> &nbsp;&nbsp;&nbsp;&nbsp;镜泊湖水电厂,建造于上个世纪的30年代,是日伪时期的工业项目。日本战败后,东北解放,被接收,1948年重建恢复发电,为东北工业的奠基和发展发挥过历史作用。厂大门旁的巨石雕塑,仿前苏联工人艺术的风格;一个有着健壮肌肉体魄的男青年,右手高举水电圆轮,连体柱碑的石刻雕文题词为“劳动者创造光明的世界”,成为水电工人劳动价值的艺术写照,充满对劳动阶级的颂扬和敬仰,展现了工业精神的一个侧面。  <BR> &nbsp;&nbsp;&nbsp;&nbsp;电厂是从约5km外的镜泊湖平流引水,利用镜泊峡谷的自然地形,下泄涡轮机发电,流水再注入牡丹江。两根下泄的巨形圆钢管,直径3.5米;落差近百米;装机功率为3.8万千瓦。冬季枯水季节只是作间歇发电的安排。走下峡谷地台,临近牡丹江边,是发电机组的厂房,从那儿传来了机轮运转的呜呜声响。变电站,把发出来的电力削峰平谷,均衡输出。我惊异地发现,电厂的许多地台、路基、管沟,都是用褐色的火山石砌筑。这告诉我:镜泊湖广布火山地质。  <BR>  <BR> &nbsp;&nbsp;&nbsp;&nbsp;驾车驶去镜泊湖风景区,近在咫尺。冬季游人绝少,50元的门票不肯打折,30元的车资享受了减免,算是优惠。  <BR> &nbsp;&nbsp;&nbsp;&nbsp;镜泊湖,是5000年前历经5次火山喷发,熔岩阻塞牡丹江古河道而形成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明代始称镜泊湖,意为水平如镜。1982年被定为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  <BR> &nbsp;&nbsp;&nbsp;&nbsp;镜泊湖旅游风光的看点很多,但我的行程限于时机——冬季湖面的游艇全部停航:许多景点设施冬季歇业,一些常规项目未能如常游览。但给我的好处是,更能以自己的兴趣点,游览个性喜好的东西。  <BR> &nbsp;&nbsp;&nbsp;&nbsp;主要的水面湖区,80%未及观光。沿途道路驶过的那20%的湖区景色,已经是天蓝水绿,山河秀美,风光无限。  <BR> &nbsp;&nbsp;&nbsp;&nbsp;镜泊山庄,集中了主要的休闲度假旅游设施,省市许多机构都在此设立了专属的度假基地。各大山庄建筑别有风韵。  <BR> &nbsp;&nbsp;&nbsp;&nbsp;我更加乐津的是,花费小半天时间,漫步游走于连接镜泊湖区与吊水楼大瀑布之间的牡丹江古河道。眼前,河床完全裸露;残留的水洼地,被冻结成一片片巨大的冰板;数km长的古河道,长成了草莽荒原;萧瑟的枯草和两岸婉蜒无边的灌木丛林,共造了古河流域的植物生态。河床上,尽是灼黑的火山石块状岩和烁石滩,还有火山地幔的凝结石。偶见百年的老树根,盘结在5000年火成岩的缝隙与孔洞中,自然的生命生生不息。  <BR> &nbsp;&nbsp;&nbsp;&nbsp;顺着古河道的地床一直走到吊水楼瀑布的泄口,地台在这里被横切,60余米深的峭壁之下是一个直径70米的马鞍型泻潭。虽然河道干枯,没有了瀑布,但有地下河与镜泊湖相通,泻潭依然是流水不断。  <BR> &nbsp;&nbsp;&nbsp;&nbsp;攀爬峭壁岩石,穿越灌木丛林,下到泻潭谷底,从这个角度回首仰望,瀑布景区的立体景象又是另一番风光。  <BR> &nbsp;&nbsp;&nbsp;&nbsp;泻潭河谷,顺流而下,地质断层的地貌延伸数十km,这就是著名的镜泊峡谷。再有一个巨大的坑穴式水潭,蓝天映照碧水,十足象一颗深藏着的玉翠。镜泊湖的火山堰塞口,地理奇特,风格别具,鬼斧神工。  <BR> &nbsp;&nbsp;&nbsp;&nbsp;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是镜泊湖景区的重要项目之一,距湖区50km。沿路的高地平原,可见各式各样的火山地貌,亦有许多规模小的堰塞湖口;有的坑洞里还有存水,有的则已干涸。最大的那个火山口在山林的深处,时下的干枯季节,管理处实行封山,所有外来人和车辆全被拒绝进山。远期未至,实为遗憾。  <BR>  <BR> &nbsp;&nbsp;&nbsp;&nbsp;完成了预定的黑龙江东部之旅,算了算时日,还有些机动,决定调整行程计划,兼游吉林东部的珲春、延吉。拿定主意,就沿着201国道穿越长白山区,跨入吉林。  <BR> &nbsp;&nbsp;&nbsp;&nbsp;黑、吉两省交界的60—70km全是旧公路,尘土飞扬,道路崎岖。  <BR> 这一带,多是朝鲜族人的聚居地,村镇地名与交通路牌,多为汉字与朝文并用。  <BR> &nbsp;&nbsp;&nbsp;&nbsp;路遇山村的一个朝鲜家庭,老阿吉妈(朝语“老妈妈”)为她回乡省亲的儿孙送行,在公路旁等候过往班车,要去敦化城。我希望他们能给我带带路,同时又创造了一个与朝鲜族人接触的机会,他们也乐于搭乘免费的顺风车。个把钟头的行程,飞快流逝;这期间,我又采访了不少关于朝鲜族人和长白山区的风土民情。  <BR> &nbsp;&nbsp;&nbsp;&nbsp;连轴转,再夜行260km,去到吉林的最东端——珲春。  <BR>  <BR> &nbsp;&nbsp;&nbsp;&nbsp;第13天(11月22日),珲春边城一日游  <BR> &nbsp;&nbsp;&nbsp;&nbsp;珲春城区、圈河口岸、联合国世界公园、防川风景区。  <BR> &nbsp;&nbsp;&nbsp;&nbsp;珲春(景区132km+302国道123km )——延吉市(城区20km)。单日行程275km。  <BR> &nbsp;&nbsp;&nbsp;&nbsp;当天气象:室内18℃,户外2℃。全日晴天。  <BR> &nbsp;&nbsp;&nbsp;&nbsp;今天是农历小雪,实际天气未曾见雪。当地人说,入冬以来压根儿就没下过雪。气象台评述:受海洋气候影响(此间临近日本海),今冬以来的平均气温同比高出1℃,又是一个暖冬。国家气象预报,后天(24日)起,北方寒流南下,中东部地区将会大降温。  <BR>  <BR> &nbsp;&nbsp;&nbsp;&nbsp;珲春,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留下过重墨的地方。公元785年,曾经是渤海国的都城;辽、金、满清,多个朝代,在这片地区都上演过重要的历史文明进程。  <BR> &nbsp;&nbsp;&nbsp;&nbsp;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国势急剧衰落,沙俄帝国向远东扩张,《中俄瑗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先后割让了100万平方km土地给俄罗斯,珲春变成了边关领地。同时,由于失去了出海口,而成了一个“望海之地”。吉林,也由此变成了一个内陆省。  <BR> &nbsp;&nbsp;&nbsp;&nbsp;满清时期,长白山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特产珍贵。不仅吸引了关内汉人迁居珲春,也吸引了朝鲜人北渡图们江“朝入暮归”、“春来秋去”,直至长居不归,就有了这里许多朝鲜族人聚居的村镇。  <BR> &nbsp;&nbsp;&nbsp;&nbsp;日本人侵占东北后,曾将珲春作为战略要地;为其“北进”或是“南下”的扩张国策的制定,对苏联发动了一场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1938年8月的张鼓峰战役,日军惨败;进而促成了日本“南下”太平洋的战略定局。  <BR> &nbsp;&nbsp;&nbsp;&nbsp;二十世纪80—90年代,全世界的主流是改革与开放、和平与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成第一届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国际会议在长春召开,不久向全世界公布了“图们江流域开发计划”,目的在于促进中、俄、朝的改革开放;还通过建立包括日、韩、蒙在内的东北亚国家经济发展体,进而沟通并扩大远东与欧、美及全世界的贸易经济交往。  <BR> &nbsp;&nbsp;&nbsp;&nbsp;今日的珲春,在国际边贸、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各个领域,均有新的建树。给我等旅游者,提供了许多看点。  <BR> &nbsp;&nbsp;&nbsp;&nbsp;主要的目标,首选防川风景区,距市区50多km。  <BR> &nbsp;&nbsp;&nbsp;&nbsp;防川,在珲春以南,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顺着图们江岸而伸展。从地图上看,其形状象是一段“鸡肠子尾巴”,几何形态很不规则(珲春的称谓,在满语的原义,就有“尾巴”的意思,又指边地、边陲)。防川,依山傍水,素有“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的美称。  <BR> &nbsp;&nbsp;&nbsp;&nbsp;过了敬信乡,一条新修的砼道路,直通防川。防川是一个普通的村落,30余户人家,100多人口,全部是朝鲜族人。  <BR> &nbsp;&nbsp;&nbsp;&nbsp;最先看到的,是被命名为“联合国世界公园”的标志碑,用中、朝、俄、英四种文字刻写。碑牌的主体是一块自然的花岗岩麻花石,碑牌上部雕塑了一只和平鸽。  <BR> &nbsp;&nbsp;&nbsp;&nbsp;洋馆坪路堤,据闻还有一则故事:原先,防川周边的陆地都被俄罗斯所占,防川成为一个“孤岛”,只靠图们江水路相通。后来,中国政府与俄罗斯商榷,使得俄方的边境分界线向陆缘后退了百余米。我方在退让出的地带修筑了洋馆坪路堤,这才把防川给连接了起来。  <BR> &nbsp;&nbsp;&nbsp;&nbsp;沙丘公园,由一些自然沙丘堆积而成。惊咋,图们江岸的沙化,已相当严重。  <BR> &nbsp;&nbsp;&nbsp;&nbsp;张鼓峰,因那场日苏战争而闻名;实际上,只是不怎么起眼的一些坭岗。  <BR> &nbsp;&nbsp;&nbsp;&nbsp;望海阁,可登上三楼天台,一览三疆风光,还能眺望15km之外的日本海。一山一水、一地一景。离得最近的是俄罗斯的哈桑镇;图们江对过的是朝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山友户外网

GMT+8, 2024-12-31 02:51 , Processed in 1.33956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